李开复:给家长的一封信(三)
- 教育相关
- 2009-09-07
- 127热度
- 0评论
在中国,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,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。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,却不敢放开手脚,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。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。也有些父母总喜欢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,但这通常会使孩子们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,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。
二十一世纪将是“自主选择”的世纪。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•德鲁克(Peter Druker)指出:因为信息时代取代了工业时代,世界处于平等的、无国界的竞争和放权、自由的管理模式之中,“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,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,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。在这个世纪里,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,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。”
其实,无论孩子对父母如何依赖,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后,他们都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,自己的老师,自己的老板,自己的公司,决定是创业还是在公司工作,是学理工还是学商贸……他们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,他们最需要的是独立自主、责任心、选择和判断的能力。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只会背诵知识,被动地服从别人,或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,那他在进入社会后,就算不失败,也不会被人们重视的。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、竞争并取得成功。所以,他必须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。
有一次,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•布林(Sergey Brin)和拉里•佩奇(Larry Page)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。记者问他们,你们的成功应归功于哪一所学校。当时,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,他们的回答是——蒙台梭利小学,因为那所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方式,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理念为他们的独立自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,他们学会了“自己的事,自己负责,自己解决”。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勇于尝试、积极自主、自我驱动的行为习惯,为他们带来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。
那么,该如何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呢?我在这里提出五个“要”和五个“不要”:
*要教孩子“自己想办法”。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。要让他们明白,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,让别人替他们预先规划或收拾残局。要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习,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做。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过程,帮助他们更好地自省,可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,以提高孩子的判断力。
*要把选择权留给孩子,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。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,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,让他学习独立决定。他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将比从你的正确指导中学到的多得多。要让孩子知道: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供意见,但最后的决定还在于你自己;而且,随着你的长大,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。我记得我5岁时,父母要我读幼儿园,但是我想读小学,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:“如果能考上,就让你读。”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,因为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。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,于是我努力读书,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。
*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。多指导,少批评。台湾作家刘墉说:“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,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。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,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、不懂得珍惜。”不要事事指使孩子,最好从正面与孩子沟通——例如:应当说“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”,而不是“你的房间又乱七八糟了”。当孩子没做到时,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负责的重要性。
*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,不要什么都教他们。让他自己去试,失败也没关系。
*要信任孩子。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。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,童欣以凡事负责而闻名。他小时候在学校犯错后,他的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的话。“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。”她的妈妈会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,语气温和地说:“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,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。”童欣后来回忆说:“那个晚上,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,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。”
*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,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,让他们有一片发挥的天地。如果你有顾虑,可以用“共同决定”的方法引导他。例如,孩子喜欢玩电脑,你最好不要说“不准玩电脑”,而应该告诉他,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好,或是功课做完了,就可以玩电脑,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。应该把每一个“否定”变成“机会”,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。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也会让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更加努力地做那些“必须做”的事。
*不要惩罚失败。可以惩罚懒惰、依赖、逃避、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,但是不要惩罚失败。失败是帮助人进步的必要的学习过程,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。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,在失败中坚强起来。
*不要说教。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,他可能会失去判断力;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,他可能会叛逆,或不信任你。
*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,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。这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以外,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。
*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,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选择。不要什么事情都说“不”,应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。
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
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“放大镜”。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的那样:“一个充满自信的人,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,而没有信心的人,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。”
成长在一个期望高,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里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。相对来说,一个积极夸奖、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。我刚来美国时,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好,老师总说我是“数学天才”。虽然我心里知道,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,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,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,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和数学,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。
给孩子正面的回馈。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。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“我好笨”,其实她一点都不笨,只是听信了少数同学的恶意中伤。于是,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。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,就夸奖她,鼓励她再多写一点。她写出兴趣后,居然自己写了一本《自传》,经常给别人看,甚至还把它放到了我网站上的“个人背景”栏目里——这个时候,我觉得她该学点儿谦虚了!
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,所以,你不妨帮助你的孩子做一个长期的、可衡量的计划。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女儿发言的例子,我当时和她一起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、切合实际的目标:她每天举一次手,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。然后,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。一年后,老师注意到,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。
首先,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。在美国某小学,人们曾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: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这18个孩子是有“最佳发展前途”的(虽然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)。因为相信孩子出色,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。结果真的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,这18个学生后来的表现比原来的期望值还高。所以,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,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。
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,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词。多做肯定性评价:“我相信你做得到的”、“我对你有信心”、“你做得真出色”……卡耐基在他的人际交流课程中曾提过这样的一个例子:如果要改变一个孩子读书不专心的态度,我们可能会这么说:“约翰,我们真以你为荣,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。‘但是’假如你在代数上再努力点儿的话就更好了。”在这个例子里,约翰可能在听到“但是”之前,感觉很高兴。但接下来,他就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。因为对他而言,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。可信度遭到曲解,我们也许就无法实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。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,只要把“但是”改成“而且”,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:“我们真以你为荣,约翰,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,而且,只要你下学期继续用功,你的代数成绩也会很出色。”